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。四川省民政厅坚持把以推行节地生态葬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殡葬,作为五大发展理念在殡葬领域的重要实践,纳入绿色发展、永续发展的重要内容。...
改革为了人民。四川省民政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把实行惠民殡葬政策、免除群众基本丧葬费用作为推动殡葬改革的关键环节来抓,让人民群众共享殡葬改革成果。...
为了进一步完善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,不断提升殡葬服务能力和丰富服务模式,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民政局通过整合社会资源,围绕“殡”、“葬”、“祭”、“宣”四个方面探索建立了便捷化、专业化、人性化的一站式“礼厅”集中治丧模式,打造了群众放心满意的集中治丧中心,引领市民由“厚养薄葬”向“厚养礼葬”转变,促进殡葬服务更加惠民、利民、便民。...
区政府在“责任明确,建管分离”的原则下,建立职责明晰的考核监督体系,将殡葬改革纳入地方社会事业目标考核要求,强化工作问责制,完善奖惩制度,切实推进殡葬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,建立殡葬改革的新格局。...
坚持“保护环境,改变风俗,节约用地,减轻人民负担”的原则,提前规划殡葬改革发展方向,把握公益性公墓生态节地的基本要求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总体布局,做到墓地形式相对统一,规划定点相对集中。...
明确区政府为公益性公墓的投资主体,关系到公益性公墓建设发展的本质。 政府投资是确保公益性公益性质的唯一途径。必须明确以政府财政资金作为公益性公墓建设的投资来源,加大和规范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,并形成稳定增长机制。公益性公墓要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定位,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。在公益性无偿用地的指标分配上,优先划拨公益性公墓建设用地,控制单个公墓占地面积。严格规范成本性收费行为,在公益性公墓建设与管理上,通过“以奖代补”的方式对公益性公墓建设与管理维护予以资金支持。明确按照物价部门核准的价格收取建墓成本费和管理费用,财政部门负责监督,专户管理,专款专用。...
“入土为安”、“落叶归根”这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已经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存在了几千年,也影响着人们的安葬形式,现存主要有土葬与火葬两种形式,但它们都有各自的生态弊端。...
1、生死并重 在灵魂不灭的思想的支配下,强调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。所以传统殡葬习俗会在人去世后按其生前的生活习惯来安排后事。例如修建墓园时会仿照生时的居所,会准备足够的衣物与逝者一同放入棺材,为逝者提供四级的穿戴之物。祭拜时焚烧纸钱为逝者在冥界作为货币使用等等习俗。...
中国人在观念上是惧怕死亡的,而且会对被亡灵鬼魂感到害怕,从而产生负面情感。传统的生死观念以宗族、血缘关系为纽带,建立在神秘化、政治化、伦理化的基础上。中国人的生死观体现在人死只是肉体的死亡,灵魂还在,死是生的延续;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;注重对祖先的祭拜。死亡时是灵魂离开身体的活动,墓则是灵魂与世间联系的物质体现。人死后的时间比生存时更长,所以非常重视墓地的建设。墓是生者为死者建的,所以成为了评价生者对死者好坏的道德标准,进而演变为墓地是社会关系或地位的体现。...
从制度上看,各地的殡仪馆和民政部门长期以来职能不分,有些地方的殡仪馆长直接由当地的民政局领导兼任,墓地陵园的管理者也是经营者,经营者享有管理权,二者角色混淆,责权不分,而且相当数量的地方民政部门将“准入审批权”转化为“经营独占权”,其格局俨然是“只此一家,别无分店”。这种体制上的“特殊性”及日常管理的相对独立性,很容易造成管理监督上的“盲区”,形成监管漏洞,致使殡葬服务水平停滞不前、服务人员态度恶劣、殡葬服务用品价格虚高、“天价”殡葬等问题层出不穷。此外,殡葬行业是商业行为,但由于各地殡仪馆大多是垄断经营,且殡仪馆又是作为社会福利单位登记的,在无形中更加大了管理的难度。...
回民的葬礼,虽然有其节约、俭朴的良好习俗,但仍有些不足。处理丧事还花不少钱,特别是在一些经济、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,处理丧事时卫生工作需要注意。回民抬尸用的担架或木匣子抬完尸以后,消毒跟不上,易传染病菌,是很不卫生的。...
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,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。我国宪法规定:各民族“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。”少数民族实行土葬或火葬,是一个风俗习惯问题。对这种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,应当尊重本民族人民群众的意愿,绝不能强迫。有些地区的回族群众死人后土葬深埋,不显著留坟头的作法,群众比较容易接受,可以试行推广。无论在城市或乡村,对回族群众已经土埋了的尸体,决不允许再挖出来重新火化。对不接受火葬,以及向上级机关来信、来访的回族干部和群众,不能歧视,更不能打击报复。...